大众搬场介绍交通大部制改革影响几何-欧洲杯足球官网
来源:上海大众搬场物流有限公司 时间:2017-04-30 查看次数:
交通运输体制是大部制改革最重要的具体对象。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将公路、水运、航空运输以及城市交通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管理,但铁道部仍独立存在。查阅当年的文献,实业界、学界对铁道部的去存问题持不同观点,一部分人认为,要考虑铁道部的“特殊性”,直接将铁道部并入,条件尚不成熟;但同样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天不将铁路像公路、航运、水运一样整合至一个部门,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交通运输部门的大部制改革。多年以来,尽早将铁道部融入整体框架之内的呼声越来越强。
铁道部的“特殊性”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经历密切相关。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部门之一,铁道部见证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曾肩负过军事战略、公共设施基础、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使命。独立时期的铁道部曾集政、企、资、社乃至公、检、法于一身。高度合一的铁道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即为逐渐被如洋葱一般“层层剥离”的过程。
如何妥善处理铁路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和改革的复杂性问题,一直是大部门体制的框架内,进一步整合与完善综合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重点和难题。
构建综合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十七大以来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经过过去几年的探索与实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交通运输部门作为政府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实行经济调控手段的最重要职能部门,自然当然需要出师有名。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扩大了交通运输部的职权范围,对于政府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宏观管理、调控具有现实意义。
从整体来看,笔者认为,铁路作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手段,将其纳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显然更为合理。
第一,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使得“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成为可能。
多年以来,公路和铁路始终处于竞争模式,然而大物流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规避其不足,才能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公路与铁路的联运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公铁联运”可以更好发挥两种运输方式各自的优势:发挥铁路自身所具有覆盖面广的路网优势,经营完善的区位优势以及运输能力强、成本低的技术经济优势;发挥公路运输机动灵活、简捷方便、应急性强的效率优势,以及适应点多、面广、季节性强的范围优势,整合二者的社会资源,互相利用优势,彼此弥补缺陷,实现效率和利益的双赢。
同理,“空铁联运”、“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也能有效建立和推广,降低整个运输行业的成本,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
第二,有利于构建全国交通网。
我国居民出行量的不断攀升和日渐兴旺的现代物流业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覆盖全国的交通网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实现公铁联运,为构建完整的全国性交通网提供了有利条件。
交通运输无疑是现代物流行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交通运输部门的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领域中,物流管理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业能改变行业管理政策理念。随着交通大部制的实施,在一个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铁路、公路、民航、水路等交通资源的配置将会趋于科学合理,有效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对接及利益的均衡。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物流链,真正做到货畅其流。
当然,看待政府的政策、行为,要持辩证态度,理智对待。既不能片面歌功颂德,也不能自始否认。本次国务院机构、职能改革,总体来讲,这次交通运输部的大部制改革作用积极,但同样也为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可能形成新的垄断大部制的政府部门易造成权力集结下某些国企的无限膨胀,物流类、建工类等相关行业极可能形成新的垄断。而如物流业,对中小企业来说,新的物流垄断企业将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力。
其次,可能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对市场的过于操控。水至清则无鱼。政府对某一经济领域的管理如果过于事无巨细,必将扼杀其活力。交通运输部将具有企业性质的铁道部纳入管理范围之内,一定程度加强了政府机构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干预。
铁路企业“政企合一”的浓厚色彩使得多年以来铁路企业内部管理陈旧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经济形势。如何引进创新机制,完善铁路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人员行动和资源利用效率,是铁路企业需要自我反思的重点。
我国铁路装备设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铁路具有公共性,政企分开后企业的盈利需求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点是铁路运输部门在参与市场活动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英国、法国等国铁路进行分拆和私营化之后,负债率进一步上升,对国家补助的索取增加,事故率上升,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反而下降。“靠涨价还债”是这次改革之后不少人的担忧。2.6万亿元的高负债,2013年6500亿元的投资预算,铁道部“很差钱”。而承担了债务主体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如何在投资建设和偿还债务之间取得平衡,备受关注。